2016年,财政部、海关总署、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《关于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》显示,“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的单次交易限值为人民币2000元,个人年度交易限值为人民币20000元。”在额度范围内,关税税率暂设为0%,用户可享受进口税收优惠。超过这一额度,个人用户跨境电商消费将会被限制。
这也意味着,当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购买海外商品的价值超过20000元时,消费者不能在跨境电商平台上使用自己的身份购买跨境电商产品了。这也成为这条黑色产业链形成的缘由。
(《关于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》原文)
记者调查:身份信息被冒用 海淘额度被盗用
在上海嘉定区,央视记者见到了当事人李先生。李先生告诉记者,有人正在用他的名义,从国外买东西。
记者:都不是您买的?
当事人 李先生:都不是我买的。
记者:不是您买的,但是出现在您名下了?
当事人 李先生:对,出现在我名下,包括我的家人也没有用我的身份证,购买过这些商品。
这是李先生在海关总署查到的,自己名下的电商海淘记录。早在去年,李先生就从这些记录里,发现了异常。仅仅2017年,李先生就“被海淘”了40多次。
这些消费记录,很多都让李先生觉得匪夷所思,其中包括海外购买婴幼儿奶粉的消费,而李先生的孩子今年5岁,两年前就不喝奶粉了,家里完全没有对婴幼儿奶粉的需求。
而北京西城区的王先生,也刚刚经历了类似的事件。
当事人 王先生:我是去年八月的时候发现的,当时看到购物论坛上有人发帖,查了一下我是被盗了三单。海关报关的身份证号码是我的,但东西也都不是我买的。
这样的事情正在全国各地接连上演,广东的邹女士,被人冒用了20次。重庆的饶先生,被人冒用了26次。
跟他们一样,在北京,在上海、在山东、在江苏、在浙江、在福建、在广东、在重庆,其他地方的网友也在纷纷控诉,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证号,被别人肆意盗用。
记者调查:漏洞百出的通关记录
究竟是谁在盗用别人的海淘额度呢?电商海淘的一般步骤,首先由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产品,购买时需要提交个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;电商将这些信息提交给海关,做通关申报;然后由物流公司把货物送到消费者手里。
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?记者从海关网站查询到的信息里,进行了调查。
李先生在海关总署网站上查询到的通关记录的明细中,订购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都是李先生的。而订购人电话,却“千奇百怪”。
当事人 李先生:“订购人电话”不是我的。
当事人 李先生:“订购人电话”不是我的。
记者:这个电话不是您的?
当事人 李先生:对。
这些所谓的订购人究竟是谁?是他们在盗用李先生身份进行海淘吗?
记者一连拨打了30通电话,接听的机主全都否认了自己购买过这些商品,更加否认盗用李先生的身份信息。这里的“订购人电话”找不到真实买家,这个“物流运单”能追查到有用的线索吗?
记者 张艺瑾:这张截图显示,送货的物流公司是天天快递,然而当我对物流编号进行查询时,却无法追踪到任何物流信息。另一笔海淘,物流公司是百世快递,同样查不到任何物流信息。
出现在李先生名下的40笔海淘,只有11笔可以查到物流信息,但查询结果却更加让人意外。
记者 张艺瑾:包裹被分别送去了河北石家庄、黑龙江、河北邢台、江苏盐城、江苏苏州、江苏常熟、广西南宁、广东惠州。
如果这些物流信息是真实的,那李先生就得跑到全国各地,去收快递,这让久居上海的李先生哭笑不得。
记者调查:“跨境电商”网站 竟无购物界面
通关记录漏洞百出,各种信息自相矛盾。既然这些海淘消费者的个人信息,都是由电商上报给海关的。这些虚假信息跟电商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?
记者对李先生通关记录上出现的电商,逐一进行查询,发现部分电商公司的购物网站打不开。通关记录上的电商多半像这样,访问量稀少,甚至无法登录。
在为数不多,网站可以点开的电商,记者甚至没有看到任何可以购物的界面,像这样的电商怎么会有人在上面海淘呢?
记者尝试联系了通关记录里出现的多家电商,而对于这些通关记录为何会有假信息,他们却都三缄其口。终于在深圳的福田保税区,记者找到一家愿意向记者说出了内幕的公司。
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,购物网站难用,网上订单稀少都无所谓,因为他们完全不依靠这个平台赚钱。他们的主营业务其实是帮助一些公司,办理通关,相当于借壳给别人。
前来借壳的公司,会提供一些现成的买家信息,他们把这些买家,做成自己平台上的客户。这样一来,对于买家身份信息的真假,他们也无法辨别。那么,向电商提供买家信息的人,究竟是谁呢?在记者的追问下,另一位负责人说出了实情。
记者:所以这些客户来自哪儿呢?
该公司经理:比如一些跨境物流公司。他们没有平台,我们是通关电商平台,我们就合作。
记者调查:跨境物流公司倒卖实名信息清关
电商公司说,他们只是借出自己的壳,帮人通关。而掌握着这些假身份信息的源头,其实是跨境物流公司。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跨境物流公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
为了了解更多情况,记者加入了一个“跨境物流”的聊天群,群里经常有物流公司,在发布“电商清关”的服务广告,一些广告直白地写着:清关时“无需提供身份证”。
海关总署规定是这样的: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,必须申报真实的买家身份信息。
这种无需提供买家身份的物流清关服务,会不会就是假信息源头呢?
记者:国家不是规定通关的时候,都需要申报买家的实名信息吗?
电商公司经理:我们利用我们目前自己的电商平台,用我们自己提供的身份证信息,帮你刷单。
原来,所谓的清关服务,其实就是帮客户“刷单”,制造假的通关信息,来上报给海关。为了证明自己公司的实力,他还给记者发来了所谓的“成功案例”。图片中这些货物已经全部完成了通关,相对应的信息,全是他们“编造”出来的。
串通电商公司做假订单,上报给海关不真实的购物信息,究竟是为了什么呢?记者立即动身前往广州,在广州郊区的一栋写字楼里,找到了这家公司。
公司回应,整批货物进口,需要全额缴税,但是把这些货物化整为零,伪装成个人用户在电商上的购买,就可以逃避很大部分的税。他们负责帮助客户化整为零,而这个过程,电话号码、物流数据都是伪造的,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提供假的订购人身份信息。
调查中,记者发现,利用个人信息,帮助进口贸易逃税,这样的操作已经不是个案,这些物流公司甚至有专门的人负责搜集个人信息。
个人信息被盗用 国家税收有流失
从2013年-2017年间,国家各部门出台的关于跨境电商的政策多达39份。政策鼓励下,仅2017年上半年,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就达到3.6万亿元,稳居世界第一,有机构预测,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8.8万亿元。
制定海淘减税额度的政策,原本是为了鼓励跨境电商的发展,可眼下,海淘额度的相关政策正式实施刚满两年,有人就找到了这样一条渠道,利用他人的海淘额度,让不少本应全额缴税的外贸货物,蒙混过关,享受了“跨境电商零售进口”的税收优惠。这不仅侵犯了个人信息安全,也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。
这些被盗用信息购物的都是用于海淘,也就是通过电商在境外购物。那么,这些人为什么要盗用别人的身份信息海淘呢?记者找到了一份财政部、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16年联合出台的文件,意思是:每个人在跨境电商上的海淘,单笔消费不能超过两千元,一年累计不能超过两万元。
只要在限定额度之内,就可以享受相应的进口税收优惠,关税免征,增值税、消费税打七折征收。而超过了限额,就属于对外贸易,普通消费者无法再进行任何海外购物。也就是说,每个身份信息,其实都对应着两万元的海淘额度,一旦被别人冒名盗用,自己可用的额度就变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