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亚马逊公布的财报显示,2017年在中国区亚马逊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%跌落到了0.6%,核心图书业务亏损达到50%,整个中国区的业务报表都被归纳到“其它”类别当中,中国亚马逊如今已经让人遗忘了。
沦为海淘平台的亚马逊
如今提起网购,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想到淘宝、天猫、京东、苏宁这些国内电子商务平台,但是一提到海淘,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日亚、美亚、欧亚各种海外亚马逊平台。人们忽略了中国亚马逊的存在,反而是将亚马逊理解成了海淘的专业平台,甚至有人戏称亚马逊目前0.6%的份额都是海淘用户带来的。
提到海淘就不得不说中国亚马逊莫名其妙的市场策略了,作为2004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电商平台,在淘宝、京东都尚未成型的时候,亚马逊就已经在中国建立起了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,但14年过去了,淘宝、京东长成了参天大树,亚马逊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。
糟糕的本土化
任何外来企业在中国市场都绕不开本土化这个词语,亚马逊如今的落魄同样是拜本土化策略所赐,亚马逊的支付方式一致提倡使用信用卡,但在2004年又有多少用户拥有或是习惯使用信用卡?为了网络购物去办一张信用卡,这对中国用户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。
亚马逊的网站的交流沟通一直都是使用全球化的电子邮件系统,虽然中国用户可以利用一封邮件直接投诉到美国总部,但邮件漫长的回复时间对于习惯了即时通讯的淘宝、京东用户来说,简直就是一种煎熬。
价格策略则是中国亚马逊最大的败笔,操作不便用户可以忍,界面复杂用户也可以忍,甚至为了购物办张信用卡用户也可忍,但是中国亚马逊的物品价格比日亚、美亚甚至是淘宝京东都要贵,这就很过分了。
保守的促销策略也是亚马逊被人遗忘的原因,如今双十一、618、双十二各种电商促销节日层出不穷,但你什么时候见过亚马逊举办过促销活动。诚然在国外,亚马逊的知名度让它不需要依靠促销打响知名度,但是在国内不做做促销活动,用户凭什么放弃价格比你低,而且还有众多明星刷屏宣传的促销活动,去选择你这个一年四季价格毫无波澜的亚马逊呢?
区别对待
在海淘过程中,亚马逊砍单已经是十分常见的状况了,日亚、美亚的产品价格不仅比中亚低,还禁止中亚的用户来购买日亚、美亚的产品。这种区别对待,让用户十分恼火,在经历了不愉快的砍单经历后,任再狂热的亚马逊粉丝,对亚马逊也会存在芥蒂。
再加上亚马逊一直崇尚自营模式,虽然在2017年亚马逊第三方卖家的份额首次超过了自营店铺。但是亚马逊长期以来对自营店铺提供的流量倾斜,特别是习惯了B2C/C2C模式的中国卖家,让众多第三方卖家对亚马逊平台兴致缺缺。
对于亚马逊而言,最终的目的是做一个全球化的电商服务平台,中国市场不一定是非有不可的,缺失了中国市场对于亚马逊来说也没有太多业务上的损失。但对于亚马逊我们只想说,在中国市场因为本土化、价格策略的失败,并不一定仅仅局限于中国市场,如此差异化的市场策略,谁能保证印度东南亚地区不会下一个中国市场?